最新资讯
时间:2020-09-23 20:06:09 | 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国际MBA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将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
有记者提问:“近年来,导师与学生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包括有导师让学生干些私活等。请问教育部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有什么考虑?”
洪大用介绍,目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
下一步,拟将从五个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包括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素质,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时效等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部1个月前这样明确
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311号(教育类212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教育部历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多个管理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下一步,教育部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
二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
三是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
导师的责任心和研究生的个人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但研究生的质量,在很大方面更取决于研究生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导师再有水平,再有责任心,再有条件,毕竟都是外因,决定最后结果的还是研究生自己的努力。
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心血的。所以,导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部分导师学术造诣较高,但对研究生培养却不愿意花费精力,采取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也有些自身能力比较高的的导师,只愿意对优秀的学生付出,看不上眼的学生就任其自由发展。如果研究生独立能力较好,自主、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好,只要导师不过多干涉,对于个人发展这都不是问题。如果研究生自己没有自律自制能力,没有独立工作能力,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优秀的学生如果遇到学术水平一般,但有资源和条件的导师,如果导师不干涉的话,一样可以做出好成绩来。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心,加上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和追求,强强联合,自然是很理想。如果是另一个极端,那就很悲剧了。世间有时候就是捉弄人,所以就有了不少抱怨和不理解。
也有另外一种现象是在读研的几年中,天天帮老师干活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帮老师取东西、去食堂打饭、做PPT、做私活,俨然就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且还不用付工资的那种,诸如此类种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看的令人发指
总的来说真的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的导师,让你怀疑上学的性质......有的导师,让你怀疑上学的能力......还有的导师,居然让你怀疑上学的价值......所以啊,如果遇到这些奇葩导师,我们就必须学会把毕业的事情牢牢捧在手心,只要不触及你的尊严和人权,尤其是专业上的事情,按导师的想法乖乖完成是必须的!有的时候让你帮忙是给你锻炼的机会。
与其说是导师和学生的问题,倒不如加紧落实改革国内的读研读博制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监督管理体系,降低沉没成本、增加退出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让学生和导师不再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相关文章